米托坦

药品首页

药品详情

药理作用

O,P′-DDD为细胞抑制剂和杀虫剂。Haller等于1945年合成DDD(滴滴滴,二氯二苯二氯乙烷,氯苯二氯乙烷),是一种和DDT(滴滴涕,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同类化合物。20世纪40年代末Nelson和Woodard在用DDD喂饲狗的实验中发现此药可导致严重的肾上腺皮质萎缩,但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未发现它对人的肾上腺有作用。Gueto和Brown在1958年的研究中发现工业用DDD是由二种同分异构体P,P-DDD(对,对滴滴滴)和O,P-DDD(邻对滴滴滴)组成的混合物,实验发现O,P′-DDD对肾上腺皮质有毒性作用,而DDD的主要成分P,P′-DDD则无此作用。Bergenstal等1960年首先报道了O,P′-DDD治疗转移性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试验。对狗的研究发现O,P′-DDD能选择性地对肾上腺皮质细胞的线粒体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使皮质束状带及网状带细胞萎缩、坏死,但不影响球状带,所以醛固酮分泌不受影响;对ACTH分泌没有影响,但可阻断ACTH对肾上腺皮质的刺激作用,可加速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周围组织中的灭活。用药后尿中氢化可的松及代谢产物迅速减少。至于对O,P′-DDD选择性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的机制还不清楚。在动物实验中,O,P′-DDD可使狗肾上腺的皮质肿瘤伴功能亢进的尿中增高的皮质激素降到很低的水平,并可使肿瘤明显缩小。

药品小常识

Copyrights 2005-2017 导医网 版权所有